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浪猫管理,要爱心也要规则

  □二 条

  近日,某小区内有爱心人士为流浪猫设置了投喂装置,却遭到他人恶意投毒。笔者认为,这件事需要从多角度看,既不能简单谴责投毒者的残忍,也不能一味美化投喂者的善举,而应该寻找更为理性、包容的解决之道。

  乍一看,投喂流浪猫这种自发性的善举确实温暖人心,流浪猫得到了食物,投喂者通过照顾流浪猫获得了精神慰藉和道德满足。然而,这种行为也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流浪猫数量激增、发情期噪音扰民、卫生隐患暗藏等,这些问题常常被爱心人士有意无意地忽视。

  另一方面,投毒者的行为极端且违法,背后却可能隐藏着长期被忽视的诉求。或许他们曾饱受流浪猫带来的困扰,或许他们是将生活中的不满发泄在无力反抗的动物身上。但无论如何,理解投毒者的心理动因不等于为其开脱,而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流浪猫问题需要制度化的解决方案而非个人情绪的宣泄。单纯依靠市民自发投喂,或是极端的清除手段,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区应当建立科学的流浪动物管理机制,通过规范管理减少扰民,通过宣传教育增进理解。在这一过程中,物业和社区居委会也该承担起协调组织的责任。例如,划定特定的投喂区域远离居民窗户,规定投喂时间避免夜间聚集,建立流浪猫档案实施绝育标识等。制度化的管理既能保障动物福利,在维护社区环境的同时,避免居民间的直接冲突。

  城市流浪猫问题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寻找问题的解决渠道才是最终出路。极端行为不可能是答案,理性与包容才是城市文明的基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杂文
   第04版:公益
警惕仪式感背后的甜蜜陷阱
“带薪减肥”前需正视自己
奶茶虽甜,但不要被绑架
别让“精致”卫生伤了公共文明“心”
任性“驴友”要为救援费用“埋单”
外卖代送岂能拿孩子当“缓冲垫”?
流浪猫管理,要爱心也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