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9时,金华教育学院院长、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省高师专科自学考试优秀辅导教师、金华市优秀教师胡吉省将在图书馆举行南官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两百八十八——
记者:胡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带来的这期关于“汉字文化”的讲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对于汉字文化定义的界定,似乎相当宽泛。在您看来,所谓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呢?
胡吉省: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这次讲座选取了许嘉璐先生的观点: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因为不是人类创造的,就不是文化,例如蚁穴、蜂巢等等,所以就有了对“人”的定义的关注。从甲骨文“人”这个字说起,结合目前通常对“人”的定义,我认为,死亡意识是人从动物界摆脱出来的标志之一;意识到死亡的不可抗拒,人类开始跨越文明的门槛。
记者:您刚才说到了甲骨文,我了解到,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甲骨文对现在的汉字有着哪些影响呢?
胡吉省:甲骨文具有原始思维的烙印,古人有天体崇拜观念,对具体事物有着细微的观察和标识。例如“月”,阙也;“夕”,月初出;“夜”,月亮运行期间;“冥”,安定入宿;“朝”,月尽日出;“曙”,晨光微露。另如“旦”、“晓”、“早”、“晨”、“昏”、“莫”、“杳”等。
具象思维方式下,图腾崇拜蕴含繁殖力的崇拜和生命力的转移。比如,“孕”字,甲骨文象人大腹之形,子在腹中,怀孕。《玉篇》“孕”字从肉从黾,《集韵》中从女从黾。从肉从女是合乎情理的,“黾”与“孕”有何联系?“黾”在甲骨文中象青蛙,有四足且腹部隆起。闻一多先生认为“黾”就是“蛙”,在动物里,蛙最富有繁殖能力。从表象看,蛙的腹部和孕妇的腹部形状相似,一样浑圆;从内涵说,人们希望能像蛙类那样繁衍又多又快,生生不息。又如,“私”(像在胞衣中头朝下、尚未出生、不明性别不明模样的胎儿,后指暗藏的家产);“了”(出生性别可辨);“子”(挥双臂腿裹襁褓中);“大”(成年人)。
记者:那么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汉字又承担了哪些社会意义呢?
胡吉省:进入文明社会后,汉字同样显现文化因子。首先从社会形态上来看。举例来说:毓,甲骨文左为母,右上部是倒写的“子”形状。胎儿出生,一般头先出来,所以“子”是倒写的,“子”下面三点,表示妇女生产时的羊水,三者会合表示生小孩。由于母系社会女子担任氏族首领,所以甲骨文中称今王为王,称先王为“毓”或“后”。另如“始”、“元”、“原”、“妇”、“妻”、“娘”、“妾”、“奴”、“婢”、“妃”、“妣”、“父”、“伯”、“孟”、“仲”、“叔”、“季”等。
再从社会制度上来看。如:“九”,张手点数,力求确定数目。(究)说文: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君王自命“德备天下”因而“九五之尊”称帝王。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兵”、“士”、“王”、“不”、“帝”、“君”、“皇”。另如“官”、“吏”、“史”;圆形玉:《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而在社会生产方面,汉字同样有着象征意义。如“猪”,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周”,封地而建、划界而种的围墙;庄稼茂密的形状,稠的本字。周的祖先后稷曾经担任尧的农业官,后来在这个字的下面再加口作为族名,这就是周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