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艺校”成为村民的“快乐课堂”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何家欢)9月2日,悠扬的音乐从峰江街道钟洋村文化礼堂传出,2025年九艺学堂(峰江街道乡村艺校)古典形体舞课程在此开展。在文化礼堂翩翩起舞的10余位“舞者”都是附近的村民,不时还有村民闻讯而来,加入这场舞蹈的“大合奏”。

  “这支舞我们已经学了四天,郑老师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都非常细心耐心,现在我们都能流畅地跟着音乐跳下来了。”钟洋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钟雪玲说,排练的舞蹈叫《杏花落》,她们希望借此组成一支乡村舞蹈队,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为村民们提供更多上舞台“亮相”的机会。

  为何“乡村艺校”如此火爆?核心在于“以村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村民“点单”决定,让村民从“被动式”接受到“主动式”需要,并以艺术乡建为载体,创新“乡村艺校”模式,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办特色课程,逐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团队,精心培育别具一格的礼堂节目,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不只是钟洋村,艺术之花早已在峰江街道四处绽放。在蒋僧桥村南村书院内,广场舞老师耐心讲解每一个动作要领,村民们矫健的身姿、优美的舞步和脸上热情洋溢的笑容,尽情展示着广场舞带给她们的快乐;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左川胡村村民在瑜伽老师的指导下,从基础呼吸法、经典瑜伽体式学起,跟随着老师的口令、节拍,舒展身姿,放松身心……

  在峰江,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日常的欢声笑语,成为村民们踮起脚尖就能触到的诗和远方。

  峰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街道将持续推动多元化特色文化课程下乡,打通服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最后一公里”,让村民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参加各种免费、感兴趣的艺术课程学习,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园地
   第04版:公益
开学第一课 跟着工匠去研学
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国防长城
银龄调解,啃下拆迁“硬骨头”
指尖生花 杯间绘梦
菱角争鲜上市
防暑降温有新招?“穿上它,确实凉快不少”
“乡村艺校”成为村民的“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