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道义去做。”一个人做事,不以自己个人的喜好、是非观念作为判断的标准,不存在所谓的亲疏远近厚薄不均,一切都按社会公认的道义来执行,一切按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来执行,那他肯定是胸襟宽阔、公正无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有一种真君子的境界。
人生要做到坦荡实非易事,因为人生总避免不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社会不公、尔虞我诈等困境,也总逃脱不了功名利禄、凡尘俗世的影响。要在生活中用一种坦荡平和的心态看世界,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妄,不忘形,不怨天,不尤人,宠辱不惊,明白做人,坦荡做事,人生才会显得从容淡定、快乐幸福。
晋国人祁奚和晋悼公之间演绎的“举贤不避亲仇”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祁奚是个襟怀坦荡之人。祁奚年事已高,晋悼公问何人适合接替中军尉(军事统帅),祁奚推荐了解狐。悼公惊讶地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不幸的是,解狐不久死了,晋悼公又问何人可以接任军事统帅,祁奚推荐了祁午。晋悼公听后又是一惊,说:“祁午不是您的儿子吗?”祁奚应道:“您是问谁可以适宜这项职务,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呀。”当时又有一个副统帅羊舌职死了,晋悼公又来询问合适的人选,这次祁奚举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晋悼公大惊,这不是子承父业,搞世袭了吗?但后来事实证明,祁奚推荐的这两个人都很称职。如果祁奚没有坦荡、大公无私的胸怀,恐怕很能做到这一点吧。孔子还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可能不被大家了解,有才华也可能没有伸展的机会,甚至被他人误解、诽谤,此时还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抱怨、不放弃,豁达开朗,这就是君子的品行。
小人种种,形色不一,但大多心胸狭窄,贪欲又强,眼睛常盯着大大小小的利益,患得患失,心理负担很重,所以难免“长戚戚”。而且小人喜欢算计,又常庸人自扰,于人为难,于己为难,整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契诃夫小说《一个小官吏之死》,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在看戏时,无意中打了个喷嚏。本来打个喷嚏也没什么,但当看到坐在前面的将军正在一个劲儿地擦自己的秃顶和脖子,嘴里还嘟囔着什么,他心中不免嘀咕:“我把唾沫星子喷到他身上了,应该道个歉才是。”于是,他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近将军的耳根,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我不是故意的。”结果将军被弄得莫明其妙,很不耐烦,这使切尔维亚科夫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幕间休息时的再次道歉,让将军更加不耐烦。第二天,他又来到将军的接待室,没完没了地道歉。将军一句“真是胡闹”的呵斥,让切尔维亚科夫更加担心害怕,于是第三天又前去赔礼道歉。将军突然脸色发青,周身发抖,大吼一声:“滚出去!”这一声吼,吓得他魂飞魄散。当他拖着步子慢慢地走回家里,居然一命呜呼了。
小官吏近乎疯狂的荒诞表现,让自己处在一种深深的恐惧中,最后演绎成一个喷嚏而失去了生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主要就在一个“怕”字上,他怕自己的一个无意之举,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最后在恐惧中逼死了自己。虽然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中不合理的等级制度,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小官吏内心的种种私心杂念,使得他不能泰然地处理一些看上去实际很小的小事,最终倒在了“长戚戚”上。
“坦荡荡”与“长戚戚”,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胸襟、风度、内涵、精神方面的问题,还很好地展示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常说人生无常,不如意事常八九,无论处于何时何境,是富是贫,是贵是贱,都应保持内心的纯洁,坚守道义,淡泊明志,宠辱不惊,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人与人之间更要学会相互谅解、有护人之心、容人之量,容人容事、不计恩怨,多给他人一些宽容,就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生活中要学会取与舍,不要做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成天打着小算盘算计着别人,反而容易烦恼。
坦荡做人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更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胸襟旷达不计较的人,容易幸福,因为他的生命中少了很多忧虑,多了份豁达和敞亮,从而能常有快乐的心,活得潇洒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