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目标
按照治水“一三五”战略目标,推进防洪排涝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全流域河网连通,消除防洪排涝隐患,解决防洪排涝短板,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今年,我区“五水共治”工作强势推进。“五水”就好比五根手指头,握紧了就是一个拳头。“砰砰砰……”一记记重拳下去,河边违建没了、河道垃圾少了、河水清澈了……日前,我区紧紧围绕“五水共治”工作,又打出一记强有力的“组合拳”——“五水共治”十大工程。
防洪排涝工程作为“五水共治”十大工程之一,按照治水“一三五”战略目标,推进防洪排涝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全流域河网连通,消除防洪排涝隐患,解决防洪排涝短板,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4月22日18时30分,水利海洋渔业局会议室里座无虚席,一场以“以人为本,科学防汛防台”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正在这里举行。水利海洋渔业局作为“五水共治”工作的主要责任单位和重要职能部门,自工作开展以来便积极响应、强力推进。“五水共治”十大工程一出,全局上下更是拧成了一根绳,铆足了劲儿,抓质量、抓进度,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工作。
启动青龙浦排涝工程,扩张东排通道
洪涝灾害,一直是我区的心腹大患。近年来,随着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频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我区屡遭洪涝灾害的侵袭,尤其是台汛期或伴随风暴潮时,洪涝灾情更为严重,群众生产生活遭受巨大损失。“我区平均每年受淹的农田达6.8万亩,受灾居民达12万人,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周建斌表示,缓解涝灾压力,解决防洪排涝难题,实施行之有效的防洪排涝工程,已成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青龙浦自古以来发挥着防洪排涝、蓄洪减灾的作用,它承担了我区2/3农田的灌溉用水,70%以上的涝水要通过这里排入大海,在河网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重要。前段时间,水利部门经过调研、论证,尤其是就实施青龙浦排涝工程与长浦河排涝工程作充分比对,决定启动实施青龙浦排涝工程。工程包括南官河拓宽整治、永宁河拓宽整治、原青龙浦拓宽整治、青龙浦东延等4个部分,全长26.1千米,设计河宽40-100米。其中南官河拓宽整治长1.9千米,河宽40米;永宁河拓宽整治长2.9千米,河宽40米;原青龙浦拓宽整治长13.7千米,河宽50-80米;青龙浦东延长7.6千米,设计河宽100米;新建青龙浦出海排涝闸(净宽50米)、十塘节制闸(净宽60米)各1座,出海排涝闸上游设人工调蓄湖,面积约1000亩。工程静态总投资26.59亿元,其中工程投资9.9亿元,征地补偿投资16.69亿元。
周建斌告诉记者,青龙浦排涝工程项目建议书已于2013年7月通过省发改委批复,目前正在做可研编制,计划2015-2016年完成可研编制、初步设计编制、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2017年完成招投标并开工建设。“工程实施后,使城区的洪水有了一个直排入海的出口,提高了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有效解决城区、中部及东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涝灾问题,大大减少洪灾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障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建斌说。
水库(山塘)除险加固,保障民生安全
水库是防洪广泛采用的工程措施之一。利用水库库容拦蓄洪水,削减进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以达到减免洪水灾害的目的。目前,我区有水库2座:悟空亭水库和圣水寺水库,是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库。悟空亭水库位于峰江街道白枫岙村,1957年8月动工,1958年3月竣工,总库容12.2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60亩。圣水寺水库位于螺洋街道上寺前村,1955年2月动工,1957年3月竣工,总库容15.4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00亩。
2座水库大坝建成后运行多年,先后经过溢洪道、坝底清淤、坝面加固、启闭阀门维修、白蚁防治、安全鉴定等维修养护。1998年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2006年进行水库标准化建设,对坝坡、顶坝、帷幕灌浆等水库主体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提高了水库的防洪能力。
据了解,根据“五水共治”的总体部署,我区将“强库”项目纳入了“五水共治”十大工程之一的防洪排涝工程。今年,我区将对悟空亭水库、圣水寺水库进行安全鉴定,根据鉴定结果确定是否实施除险加固,预计四季度完成安全鉴定,确保水库大坝包括永久性挡水建筑物,以及与其配合运用的泄洪、输水等建筑物在日常运行管理上安全运行与防洪安全。
“下阶段,我区将重点推进山塘的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对桐屿街道凉溪山塘进行安全鉴定,视鉴定结果确定是否加固。”水利海洋渔业局副局长周建斌表示,“在保障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实施桐屿街道民主山塘除险加固工程,至2016年完成工程建设。”
加固白沙外堤海塘,筑牢沿海一线安全屏障
“路桥区地处浙东沿海,是受台风、暴潮影响频繁和严重的地区之一。”周建斌说,原有的海塘白沙外堤经常遭受台风、暴潮袭击,损毁严重。经1999年加高加固后,历经10多年运行,堤身沉降变形较大,塘坝平均沉降60—70厘米,堤身多处裂缝,渗水严重,影响海塘安全运行,无法满足50年一遇的防洪防潮要求。另外,沿塘的白沙虾塘闸经技术认定,属四类危险水闸,影响水闸自身及海塘的安全运行,亟需进行除险加固。
“白沙外堤海塘加固工程于2010年启动,是金清渔港工程配套工程之一。”周建斌介绍,工程东起白沙山山脚,向西延伸与金清老港堵坝连接,南依黄礁涂,北邻台州市农垦场,堤线总长2910米。工程由白沙外堤加固段和白沙堤延伸段组成,其中白沙外堤加固段(即老白沙外堤)加固1543米,沿塘水闸(虾塘纳排闸)易地重建1座;白沙堤延伸段1367米,新建水闸(白沙排涝闸)1座。工程按防潮(洪)标准50年一遇、海堤工程级别3级、水闸工程级别3级设计。工程区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当天排出不受淹。加固段堤坝采用水泥粘土浆充填灌浆处理,再浇筑塘顶砼路面,并加高防浪墙和塘顶路肩;延伸段堤型结构采用组合式断面,基础处理采用塑料排水插板法,护面结构选择砼灌砌块石保护,砼堤顶路面、直立式防浪墙。工程概算投资8052万元。
据了解,白沙外堤海塘加固工程于2010年9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至2014年2月,延伸段海堤、老堤加固段、虾塘闸、排涝闸等4大项目全部通过完工验收。因白沙外堤海塘加固工程概算调整,2014年增加新老白沙闸连接河道及管理房建设,年内实现全面完工。
“海塘加固工程的实施,将使得区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完整闭合’,防洪潮标准将全面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极大提高区域的防洪抗台能力。”周建斌说,工程的实施,将有效保护人口0.93万人,保护面积1.45万亩,减少频繁洪涝灾害所致的经济损失,实现保护区域内居民安居乐业的热切盼望。同时,白沙外堤海塘加固工程也是金清渔港的基础工程,通过加固海塘及堤线延伸,有利于坚定各界对金清港区发展的信心,有利于区域土地的集约化开发和建设,提升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施金清港配套工程,提升河道排涝能力
金清水系位于温黄平原的东南部,流域面积达1201.8平方千米,向东流经金清闸至西门口入海,全长50.7千米。原金清闸以外至西门口为潮汐河道,称金清外港,因滩涂外延,金清闸港外淤塞,为了使温黄平原更好地排涝、御潮、蓄淡,兼顾到通航,1995年在老金清闸下游新开一条引河——金清新港,并在剑门港入海处建设金清新闸,在金清老港与金清新港交接处建设老港堵坝。由于金清新港的开辟和老港堵坝的建成,金清老港下游的径流量锐减,导致堵坝下游河道淤积严重,西门口避风良港正日益失去作用。金清港内河整治后,内河水深在4米以上,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满载的能力。但受金清新闸通航孔规模的限制,只能出入2000吨以下的船舶,严重限制了航运业的发展,不能完全发挥出金清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011年,我区开始实施金清老港通航排水闸工程,在金清老港堵坝上,新建一座通航排水闸。”周建斌说,“该工程建设任务以渔港建设与运行补水为主,促进船舶修造业发展,兼顾水运利用,是金清渔港防淤排沙的控制性建筑物。”
据悉,排水闸为开敞式结构,闸孔净宽25米,闸底板顶面高程-3.9米,排水闸设计防潮标准为50年一遇。闸门采用三角门,为省内首个采用此种门型的大型船闸,此类门型避免了沿海地区闸门启闭的防风要求,基本不受台风影响,闸门启闭迅速,完全实现自动化。工程投资概算11865万元。
日前,金清渔港建设指挥部组织对金清老港通航排水闸工程的桩基分部工程、上游联接段分部工程、闸室段分部工程、下游联接段分部工程、附属设施分部工程等五大分部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工作组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代表组成。验收工作组对工地现场进行检查,并对五大分部工程的施工资料进行检查、分析,确定验收结论,形成验收鉴定书。
“为满足通航排水闸的通航排涝需求,我们下阶段的工作要对闸下航道进行清淤疏浚。”周建斌说,疏浚范围东至西门口,西至金清老港堵坝,南至温岭界线及黄礁涂新筑海堤,北至白沙外堤,水域东西长3千米,南北最宽处约1.2千米,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拟采用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通过离心式泥浆泵把挖掘的泥浆经吸管吸入,再经输泥管压送至南面黄礁涂围垦区淤泥堆场进行快速处理。目前,疏浚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正在编制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