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岁的林方云在田地摸爬滚打近50年,去年这10多亩土地为老两口带来了7万多元的净收入,光这1.4亩面积的华王小青菜产量就达8000斤,卖出了1万多元。其中的增收法宝就在于稻菜轮作,让同一块田四季常绿。
“青菜大棚拆掉后犁个田,再撒上早稻谷种后,就变成早稻田了,等到9月份早稻成熟收割后,再种上本地白菜,差不多35天就有收成,之后还可以种上一季华王小青菜,35天后收成。”林方云数着全年各种瓜果蔬菜的“轮班”,“华王小青菜之后,土地要过冬,可以种上儿菜到来年的2、3月份收成,趁着早稻播种前的个把月,还能再种一季华王小青菜。”
“这种采用夫妻二人为主劳动力的精耕细作模式,承包的田亩数以十几亩至20亩为主。”农林局农技总站站长林小辉说,田地无空闲,复种指数达到4轮,像林方云这样“见缝插针”的种植方式,可以达到5轮。记者了解到,解放村共有种植面积1020亩,全村共有种植户60多户,自去年实施“笋菜—早稻—笋菜”这种水旱轮作示范模式以来,轻松实现“千斤粮、万元田”的目标,成为稻菜轮作的成功典范。
站在田头,金清镇农办工作人员林义钱与林方云探讨着种植模式,他说:“去年早稻产量1300多斤,不少农户还种了两季笋菜,部分农户每亩田地收入甚至达到了2万元。”
田地一年四季片刻不停歇,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不仅实现了农田的二次利用,像在“笋菜—早稻—笋菜”的田地中,还能在笋菜收获后,将留在田里的叶茎翻耕还田做早稻的基肥;早稻使用全喂式收割机收割,再使用粉碎机进行粉碎作业,将秸秆粉碎还田做笋菜的基肥,以生态的方式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结构,有利于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使效益实现最大化。
据了解,下阶段,我区农业部门还将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农田各项基础设施,并在全区推广水旱轮作的成功做法,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