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卢大姐的油锅,沸腾着老街记忆

  □全媒体记者 卢伊扬

  路桥十里长街的石板路上,有家泡虾店,名为“老街泡虾”。店主卢恩云提起这个名字,语气里满是骄傲。

  这家店不仅是老街开街便坚守至今的几家“元老”之一,更是许多食客跨城追寻的味道。杭州、上海、温州等地都有人专为这一口酥脆而来。

  一锅金黄

  “我外婆和妈妈会炸,我也就会了。”比起谈论是如何学习制作泡虾的,倒不如说卢恩云的手艺是受家庭感染,传承于家庭。会炸泡虾,仿佛是一件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事情。

  泡虾的诞生,是一场视觉与嗅觉共同享受的宴席。

  新鲜猪肉、虾仁与小葱被包裹进面糊,旋即滑入滚油。面糊入锅,被勺子压扁——这是手艺人的智慧,扁扁的形状让热油得以浸入面糊与内馅。一双端头炸得有些“焦”了的长筷子往上戳几个小洞,泡虾便从外到里均匀炸透了。在热油里翻滚几遍,雪白的面糊染上金黄色,油花轻响,卢大姐听着声、盯着样,就知道美味快好了。

  刚出锅的泡虾先搁在架子上晾一晾,沥沥油,再装进纸袋里。此时,外壳酥脆,咬下去能听到细微的碎裂声;里面则热气腾腾,肉馅与虾仁的鲜香瞬间涌上来。吃泡虾总让人陷入矛盾:急不得,怕太烫;可又忍不住,趁热吃才是好滋味。往往在“好烫好烫”和“再来一口”的纠结中,泡虾就下去了大半。

  卢恩云特别自信的一点是,她家泡虾的内里不是软塌塌,而是带着脆感,这秘密藏在几种配方调制的面糊里。

  店里有一排擦得锃亮的桌椅,桌上备着醋。趁热咬一口泡虾,在开口处倒上一点醋,滚烫与微酸交织起来,不仅巧妙化解油腻,更激发出鲜味。醋之于泡虾,乃是无可替代的“伴侣”。

  四年记忆

  卢恩云的泡虾摊曾辗转于富仕广场、五金城等,油锅沸腾了30多年,“炸”出了她“香喷喷”的履历。混合了多味配方的秘制面粉,是这间泡虾独一无二灵魂的基底。第一只泡虾出锅不久,香气便如无形的向导,引着更多的寻味人驻足。

  “是政府邀请我来这里开店的。”漂泊的美味最终在十里长街扎下了根。

  开街伊始,她便在此经营,不知不觉成为了老街变化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她的这间“老街泡虾”也干得越来越火红,靠着好味道和好口碑撑住了“老街”的招牌。

  有老顾客寻到从前摆摊处,经附近商户指引“去老街找”,便又匆匆赶来。这份味道,已成为联结食客与老街的地理坐标。

  每天早上八点半开门,夜里十点半熄灯,锅里油温几乎不曾冷却。最忙的时候,家中六人齐上阵,两口锅同时开火方能应付汹涌的人潮。生意红火到抖音推荐也纷至沓来,外卖却因实在忙不过来而暂歇。

  卢恩云有时会忆起旧时光景:泡虾早年常搭在戏台旁叫卖,那时馅料简单,多是面糊拌着菜头丝。如今生活富足,肉馅虾仁丰盈其中,“馅料越来越好吃了”。多年来,她也在不断改进泡虾的做法,比如舍弃传统的菜头丝馅料,“炸出的焦物会沉底”,又比如改进面糊配方,做出与别家不同的特色。

  当一块金黄酥脆的泡虾被递出油锅,配上醋送入口中,那瞬间迸发的鲜香与满足,不仅承载着卢恩云三十多年的手艺传承,更沉淀了十里长街独特的烟火温度。时间流淌,卢大姐的油锅始终滚沸,炸响着属于此地的、无法复制的滋味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园地
   第04版:公益
拿过特等奖的他们,家门口再“出征”
“旅游达人”乐赶暑期末班车
在绿意里,既“啃面包”也“啃书”
严管计量秤
“天罗丝”,今夏你吃了吗?
卢大姐的油锅,沸腾着老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