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凉风,碧波荡漾,钟洋村的游泳池里人们欢快游水嬉戏。
惠风和畅,绿树成荫,玉露洋村两公里的绿道上,村民惬意踱步。
清风徐来,荷花飘香,下陶村荷花塘里荷花竞相开放,游人如织。
……
一幅幅景美、人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面,在峰江街道各地不时地上演着。
可曾想,这个路桥的“南大门”,浙东南闻名遐迩的废旧金属集散地,曾经“家家门前有拆解场,村村冒黑烟”。直至2003年,当地痛下决心,打响转“灰”为“绿”的环境保卫战,局面才逐渐向好发展,再到后来的产业转型,引进花卉苗木企业,台州“南花园”的新貌才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环境之殇
“我们这里以前到处是垃圾,污水横流,空气中老是弥漫着一股酸味。”一提起从前,峰江街道的居民们无不摇头,叹息往事不堪回首。
时光倒回到20世纪70年代,当年,家在峰江的人们开始涉足废旧金属拆解业。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金属原材料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峰江拆解业遍地开花。到2003年年底,峰江拥有废金属销售市场30多个,个体拆解点3000多个,从业者超过5万人,每年拆解销售废金属材料300多万吨,成交总额达到300多亿元。当地很多人靠着拆解以及上下游产业发家致富,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反噬”。
今年38岁的峰江街道经济发展办干部应理军清楚地记得,10多年前,他来上班的第一天,看到同事把办公室的窗户紧紧关闭,直到多年后环境变好了,他们才第一次打开窗户。他说:“当时空气很难闻,天空是灰蒙蒙的,有些地方冒着烟,别人以为是着火,其实是有人在进行露天焚烧。”
而对于拆解场地固体废物随意堆存,油污四处横流,河塘污浊不堪,天空看不到麻雀、燕子等现象,峰江的居民们都深有感触。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整治迫在眉睫。
治理之道
“空气好了很多,环境变美了,我们的幸福感也‘蹭蹭蹭’往上涨。”一提起现在的生活,峰江街道的居民们无不展露笑颜。
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峰江街道及时“刹车”,积极摸索转型之路。
2003年,峰江街道打响由“灰”变“绿”环境保卫战,开始对涉重行业、金属熔炼行业、固废拆解行业进行全面彻底整治,关停淘汰了一大批污染小作坊。从2011年开始,该街道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深入开展全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暨固废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取缔场外废物拆解,到2017年基本杜绝了场外拆解,并将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整体东迁到滨海工业园区,实行圈区管理。
(下转2版) (上接1版)
峰江街道还积极利用中央财政资金3000多万元,对260多亩严格管控区块成功完成了土壤修复,并将1000多亩严格管控区土地交由政府统一进行管控。同时,探索将受污染耕地调整为种植花卉苗木,因地制宜引导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治理模式,打造台州“南花园”。
其中,玉露洋村400亩的严格管控区场外拆解点被取缔后,街道和村里引进了3家苗木企业。在土地上面种植苗木,不仅使土壤得到有效修复,而且成功打造了村民们休闲纳凉的“大花园”。玉露洋村党支部书记丁国平说:“现在我们门前屋后都是花园,呼吸进来的空气都是清新的,村民们的身体也变好了,他们都感觉很幸福!”
在峰江街道,下陶、蒋僧桥、钟洋等一大批村庄同玉露洋村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走出家门口,就可以直接享受绿美环境带来的惬意,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而说起转型做花卉苗木产业,今年53岁的林福进具有绝对的话语权。20多年前,林福进同大多数做拆解生意的峰江人一样,开了一家拆解废旧电子电器小作坊,年产值可以做到1000多万元。但到了2003年,他紧跟街道环境保卫战,包下50亩地种植花卉苗木,成为峰江第一批转型的拆解业主。虽然现在做园艺的产值不到过去的三分之一,但林福进却特别满足:“虽然钱赚得少了,但身体更健康了,幸福感也有所提升,感觉很有价值。”
如今,峰江街道正在快速推进台州“南花园”建设。截至目前,该街道共投入5亿元建成花木基地9000多亩,引进54家苗木企业(个体户),其中经营规模100亩以上的企业(个体户)16家,种植各类花卉苗木2000万余株。今年初,总投资4亿多元占地2000亩的台州花木城开门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