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以“食”为天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图字
  □叶娇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确实,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食”是我们生命的保障。祖先对“食”的重视,其实早在文字中就留下了印记。瞧,甲骨文中的“食”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部分像倒过来的“口”,下面是个装食物的器皿,中间的点像极了滴落的口水,好一副津津有味的进餐形象啊!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只是下面的食器底部略有变形,到小篆中进一步变化为“匕”,似乎表示持“匙”进食。字形不管怎么变化,都栩栩如生地展现着人类对食物的渴求。

  古人对美食的追寻与热爱,自然形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不仅记之于古代典籍,也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粮食、饮食、餐食这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细加琢磨,内里实是大有乾坤。

  “粮食”一词,现代汉语指的是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的总称,也可称为“谷物”。但在古代,这一意义却只能称作“粮”,不能叫做“食”。“粮”古代正规写法是“糧”,从米量声,量兼表意,即可以测量的谷物。现代汉语中的杂粮、粮仓、公粮、粮站等词依然准确反映了“粮”作为谷物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政府官员、军中将士发放工资往往直接发“粮”,如《新唐书》中说:“新至官者计日给粮。”即新上任的官员按实际工作天数发放粮薪。古代计量“粮”的常用单位是“石”(dàn,一石=120斤),所以古代官吏的俸禄就常常用几石表示,有五十石、百石、千石等不同品级。如汉朝郡守、诸侯相、太子太傅等官员的俸禄高达二千石,因此后来二千石也就成了高官的代称。

  古人常吃的粮主要是五谷,即黍、稷、麦、豆、麻(指麻的种子,比绿豆略小),后来又加入了南方的稻。在先秦时期粮食加工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谷物磨成粉很难,所以粮的主要吃法是煮粥、蒸干饭或炒成干粮,而以吃干粮的情况居多。“糇”(hóu)“餱”(hóu)“糗”(qiǔ)“糒”(bèi)等诸多表示干粮的字就是一个证明。由于常吃干粮,“粮”又有了特指干粮的含义。古代注解家有“行道曰粮,止居曰食”的说法,意思是路上带的干粮叫粮,家里吃的食物叫食。怪不得,古语有“千里运粮”“就食江南”之说,粮和食绝不混淆。我们至今还说的“干粮”“军粮”“粮草”,也还保留着出门在外的特点。

  “粮”既然不同于“食”,那为何要把二者组合成词呢?其实,“粮食”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以干粮为食的意思,如《孟子》中的“师行而粮食”,即军队行军以干粮为食物。但是“粮”是古人最主要的“食”,直接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在人们心中“粮”与“食”又是等同的,组合成“粮食”那是顺理成章。成语“五谷丰登”就是以五种粮的丰收表示食物充足,国泰民安。用“社稷”代指江山,“社”是土地神,“稷”本指粟米,却被奉为五谷之神,也反映出中国以粮立国的性质,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色彩。

  再看使用更为广泛的“饮食”一词,为何要在“食”前加个“饮”呢?那是因为,“饮”在古人的生活中实在是太重要了!古人以吃干粮为主,“饮”自是不可或缺。《论语》中孔子称赞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是竹或苇编的器皿,所盛之食自然是干粮,光有干粮难以下咽,所以还得“一瓢饮”相伴。《孟子》中描绘百姓“箪食壶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与箪食搭配的“浆”也是一种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礼记》中“嗟来之食”的故事同样反映了古人饮、食并举,常吃干粮而以饮料佐餐的吃饭习俗:齐国出现饥荒,富人黔敖在路边摆设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过来一个挨饿的人,他“左奉食,右执饮”,可惜因没有顾及饿者的尊严,说了不该说的“嗟!来食”,好事最终没能做成,饿者宁死不吃嗟来之食。

  还有一个原因,恐怕与古人好喝酒有关。我们看“饮”的古字形,“饮”,甲骨文作(图字),由“酉”和一个人伸舌头的象形构成,活脱脱一个人手扶酒坛,俯首张口,伸出舌头喝酒的样子。看来,古人心中最好的饮品非美酒莫属,佳肴只有佐以美酒,才最丰盛!“饮”字充分展示了国人吃饭与喝酒间的关系,实在是源远流长、密不可分!难怪,至今仍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以酒助兴”的习俗呢。

  “餐食”一词稍书面化,但航空公司常用,如飞机餐食、特色餐食。此词看似普通,但它的出现却意味着人类饮食文明的进步。古人说“饮馔曰餐”“餐,饭也”,即像像样样地吃顿饭叫“餐”,这在古代可是相当的困难。据史料所记和考古发现来看,先民们一开始“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并无一日三餐的概念,直到后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才慢慢形成了定时用餐的习俗。不过,先秦时期的“餐食”还只是一天两顿,早饭叫“朝食”或“饔”,晚饭叫“餔食”或“飧”。直到隋唐,“午食”的概念才逐渐形成,寻常人家一天吃上三顿饭渐渐成为基本用餐习俗,并一直影响到今天。

  词汇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某一文化的变迁,果不其然,看似普通的粮食、饮食、餐食诸词,竟给我们展示出如此丰富的华夏饮食格局、饮食方式、饮食习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教育周刊·博阅
   第07版:教育周刊·博阅
   第08版:教育周刊·原创
法国人,到底是高冷还是亲和
民以“食”为天
母子间的“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