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疲劳停一停,休息休息再前行,疲劳驾车,大祸临头,祸患无穷……”王秩泰车顶的高音喇叭声随着车子的缓缓前行飘进了蓬街镇的千家万户。
“‘泰老师’又来宣传交通知识了,每次听一听,就像给我们开车人打了一次‘预防针’。”大家口中的“泰老师”原是一名普通木匠,因为他有着师傅对徒弟般的耐心,孜孜不倦地口传心授交通知识而闻名。
今年68岁的王秩泰在交通安全宣传义务队活跃了整整8年,“只要还用得着我这老头子,我会一直干下去。”直爽的性格让他一直热衷于这份分文不取的工作。
一辆车子 N套配件
说来也巧,如果不是为了当交通安全宣传员,当时年近60岁的王秩泰或许根本没有想过去学开车。
拿到驾照后,王秩泰儿子就给他买了辆奥拓。自打有了这辆能遮风挡雨的小车后,王秩泰对宣传工作更加上心了,只要哪里言语一声,无论刮风下雨都赶过去。后来,王秩泰“嫌”车子太小,装不下一些宣传必备的器材,就倒腾转手给卖了,跑了20多趟终于相中了飞度。“这车除了价格适中,我主要看中它有天窗。”说话间,王秩泰打开天窗,把高音喇叭架在车顶,与车内的播放器一连便可使用。
说起这车子,可是经过王秩泰按照宣传需要精心“改装”的,车顶行李架是他从泽国淘回来的。为了能架起宣传板子,他找来一根水管,经过焊接横亘于行李架上,水管两头拧上塑料管作板子的后撑点。不到5分钟,王秩泰便架好了车顶的宣传板。为了不浪费偌大的后车厢,木匠出生的王秩泰量身订做了一个两层三格的木架,码着设备器材、宣传资料和标语横幅。
车内的改装则需要专业人士,从最初绑在腰间的“小蜜蜂”,到插上U盘可播放的随车播放器,每每有什么先进的设备,王秩泰总舍得花钱。后来又逐渐添置了录音器材、摄像机、照相机等,近万元的花销让现在没有收入的王秩泰认为,“物尽其用,就是值得。”他总说,“看到路上有交通事故,要拍一拍,新闻里有交通宣讲,也要拍一拍,这些都能用在平时的宣传中,也让大家多了解了解。”
一套内容 两种语言
“太师公,你放的交通知识,我们老人家只能听一半、猜一半。”刚开始当交通安全义务宣传员不久,邻居老李就向王秩泰提出意见。
王秩泰一想,他提得对。于是,他到处找播音员,方言得纯正的,吐字得清晰的,说话还得落落大方的,面试了好几个人后终于敲定了最终人选。还有一些纸质文字就得翻录成音频,于是他找来了普通话标准的学生。
这样一来,王秩泰广播的受众就更广了,他时常把车子开到夜市口,放一段给过往行人听一听。比如蓬街镇做一些其他活动的宣传,也会想到他的广播,拉他到现场放一放。
老李每次遇到王秩泰,都会拉着他的手,感叹他的无私。王秩泰也从不怕苦喊累,没有向任何人提出要求,反而以此为乐。“是大家给我的信任、荣誉,关心交通安全,行善积德,利国利民,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句话,他总挂在嘴边。
在农村,仅靠一些宣传资料、知识讲座等宣传交通安全显得十分单调,时间长了,听的人也少了。王秩泰凭着自己的特长,创作了一些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赶写一批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快板和小戏,在辖区沿线村(居)演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露天卡拉OK摊上播放交通安全录像片,也是王秩泰的主意。去年夏季天气闷热,蓬街镇新市街露天卡拉OK摊上聚集了很多纳凉的外来打工者,王秩泰和镇老人协会的老罗、老杨不失时机,拿出精心制作的交通安全宣传片《人命关天》挤进人群,让老板负责插播录像,看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聚越多。
在王秩泰的劝说下,参加老年交通安全宣传队的村民也越来越多,队员由原来罗华吉、杨章行两位发展到现在的百余人。如今,每逢蓬街镇集市日以及清明、“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王秩泰便开上自己的宣传车和镇老人协会会员们一起上街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辖区群众不仅欣赏到传统的快板、三句半、小戏等喜闻乐见的节目,还增长了交通安全知识。
2012年3月,市交警大队在我区召开交通安全社会化宣传工作现场会,专门推广蓬街社会化宣传经验,王秩泰的善举也得到了市公安局领导的一致肯定。2011年,王秩泰被评为“全国文明交通先进志愿者”,浙江省获此殊荣的仅5人。
4个轮子 行上万公里
硬件配备齐全了,8年来,王秩泰对这份宣传工作的热情从未减退,一辆车子跟着王秩泰穿过蓬街的大街小巷、田头村尾,走到了城区的主干道,少说也行驶了上万公里,但这油钱,都是王秩泰自己掏的。
“油钱不算什么,只要用得着我的,说一声就行。”每逢有交通宣传需求时,王秩泰总是满口答应,早早地作好准备工作。
出门在外走得多,王秩泰会常遇到一些突发状况,也让他常常感叹该多学习一些交通安全知识。2012年6月15日上午,辖区大型企业立马集团车间发生火灾,王秩泰第一时间开着自己的宣传车到达现场,马上开启喇叭,利用宣传车的优势做好现场群众的疏散工作,并配合最先赶到现场的蓬街交警中队民警维护交通秩序和劝导群众,为消防车顺利到达赢得了时间。
出门在外走得多,王秩泰总改不了他“爱管闲事”的性格。2012年11月10日晚上,他开车经过家附近的路竿线时,发现村道上自来水管道施工处未设置任何警示标志,且周边又没有照明设施。回到家后,王秩泰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万一不熟悉道路的机动车开进了坑里那是要出人命的,于是他从家里找来旧电线和灯泡,由于是白色灯光,就在灯炮外面用红布包裹以红灯作标记,并从家里接通电源,在施工路段装上了简易“红绿灯”,保障村民夜间出行安全。
还有一次,王秩泰途经路桥三中附近的十字路口,恰逢下班高峰期,尽管有红绿灯还是堵成一团。王秩泰当然看不过去了,自告奋勇当起了临时“交警”,还打电话到交警大队要求增派交警到场指挥。“可好多车主不服我这老头,以为来一个管闲事的,不听指挥。”王秩泰耐着性子跟他们讲起道理,这一讲,倒让车主们服服贴贴地“听话”了。
出门在外走得多,“倒霉事”也就常会碰到,轮胎被钉子扎破是常事,车子不小心被刮蹭了吃哑巴亏是常事。更有一次,王秩泰的宣传车开到滨海工业园区进行宣传,原本平坦的路面不知何时挖了一条半米多宽的深沟,一不留神车前轮就卡进沟里,被沟里的铁器剜了个大洞,车头也被蹭破皮。
一路的奔波让王秩泰根本无法停下交通安全宣传的脚步,现在他唯一的心愿是,让车子载着喇叭跑更多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