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一句夸奖,她开了一家暖心糕点店

  □全媒体记者 卢伊扬

  中秋脚步临近,空气里渐渐弥漫起团圆的气氛。在迎商路上,一家名为“中盛糕点”的私房糕点店,正将这份节日气息慢慢酝酿开。

  货架上,刚出炉的月饼还泛着热气,酥香飘散开来。制作间外,包装好的月饼礼盒整齐码放,等待运送。

  司机来取货时,老板杨瑞丽赶忙递上几只冷却些的月饼,让即将载着满车中秋滋味奔赴各地的旅程,也先被一份香甜填满。

  一句“听劝” 小店诞生

  没有连锁品牌统一的精致包装,也听不到流水线上机器的轰鸣,身兼老板、糕点师与销售的杨瑞丽,正低头在操作台前专注忙碌。

  巴旦木、夏威夷果、腰果……十余种坚果被一一整齐摆放。她放好称重机和干果碗,按克称重。坚果打碎后,再加入蔓越莓干、芝麻等,倒入油与蜂蜜,不停搅拌。

  果干渐渐裹上了亮晶晶的光泽,一股融合坚果醇香、果干清甜与蜂蜜芬芳的复合香气,弥漫开来。

  一旁,一本用夹子固定,纸张微微卷曲的笔记本格外显眼——这是被杨瑞丽称为“武功秘籍”的手写配方。每一页都工整记录着月饼的材料比例与搭配方式,字迹清晰,偶有修改痕迹。方才调制馅料,她正是对照其中一页,步步精准操作。

  糕点店今年八月开业,店老板却是拥有十多年经验的老糕点师。最初跟着老师傅学习,从“如何又快又好地分离蛋黄与蛋清”这样的基础技巧练起,到后来在各大糕点店的后厨里摸爬滚打,杨瑞丽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

  “你这月饼好吃啊。”朋友无意间的一句感慨,杨瑞丽记在了心里。当更多人尝过她亲手做的月饼,纷纷称赞,还劝她“不如自己开一家”时,她笑答:“我很听劝。”

  就这样,一句“听劝”推动她从心动走向行动,迅速办理了营业执照,赶在中秋前让“中盛糕点”顺利开张。

  人情风味 皆在饼中

  接到订单、备料、制作、包装、等待发货……掐着订单时间制作,能保证每一份月饼都在最新鲜的时候被送出去。

  “很多客人说,我们的月饼一个人就能轻松吃完,因为不腻。”这好评的背后,除了扎实的用料,还藏着一个关键“秘方”:用自家蜂蜜代替糖浆和白糖。由于父亲养蜂,蜂蜜能直供糕点店。好品质的蜂蜜不仅为月饼增添了一股自然的清甜,也让口感更加柔软湿润。

  实实在在的用料,让她的月饼赢得了大量顾客的喜爱,甚至还接到了来自养老院的订单。

  凭借“好吃、不腻、实在”的口碑,糕点店已接到两三万个月饼订单,客户有个人也有企业,覆盖路桥、黄岩、温岭等地。但杨瑞丽也有一点遗憾:“第一年时间太赶,包装用的是市场上通用的礼盒,还来不及印上自家店名。”

  在路桥生活的二十多年里,她积攒了好人缘。朋友们得知糕点店真的落地后,纷纷主动帮忙宣传。杨瑞丽也细心琢磨顾客喜好:台州本地人尤其是老人偏爱苏式月饼的酥脆,年轻人喜欢蛋黄酥的咸甜交织,外地顾客更青睐广式月饼……于是店里同时推出这三类,口味也坚守经典,如苏式椒盐、广式莲蓉等。

  中秋未至,中盛糕点已进入产销旺季,最高日产量达两千多个月饼。而杨瑞丽始终是月饼制作的主力,偶尔女儿和朋友前来帮忙,但她坚持:“每一个环节自己上手,材料才能控得牢。”准备一只蛋黄莲蓉月饼里的蛋黄,从挑选鸭蛋、敲壳取蛋黄,到清洗、烤制,都亲力亲为。

  中秋过后,她也已做好规划:发挥面点特长,开发养生馒头——在传统馒头中融入甜点馅料,走一条“健康又创新”的产品路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公益
因一句夸奖,她开了一家暖心糕点店
每月25日 便民服务和您有约
挽袖完成“生命速递”
宣讲进校园 播下崇德向善种子
服务项目大比拼 各展风采显文明
老市场智慧赋能 路桥“城市果篮”焕新
党建聚力送健康 义诊服务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