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孩子在良好家风家教中成长

  □本报记者 许炜 文/摄

  “假如你有一支魔法棒,你希望给梦想之石添点什么?”10月15日下午,“绘画艺术”少儿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在教育心灵空间站开展。活动现场,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闭上双眼,放松身体,幻想心中的美妙愿景。伴随着“睁眼”的提示,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展开了奇妙的创作,一颗颗原本光滑黯淡的鹅卵石,在孩子的巧手中迸发生机,表达出他们心中的梦想。

  这是我区第二届家风与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活动中的一幕。在为期两日的交流活动中,全区500多位家长及师生共同参与这场“教育盛宴”。

  家庭教育 换位思考

  “要把孩子当人看”“家长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10月14日上午,在市会展中心多功能厅里,一场《家庭人际交往模式与方法》演讲,嘉宾犀利的点评引发了观众席阵阵掌声和欢笑声。

  这位欢笑制造者便是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十佳专家”——周红五教授。在五六百人的会场,这位60余岁的长者站在讲台前谈笑风生,声音抑扬顿挫,肢体语言丰富多变。他通过讲述自己的离奇经历和一个个他经手的真实案例,把枯燥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观点讲得生动有趣,让人易懂易接受。

  “假设现在正在下雨,你的孩子说要出去玩,你该怎么办?”面对周红五的抛问,众多家长迅速调整状态,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出去会淋感冒的,不许出去”“等天气晴了我们再出去”“妈妈陪你玩吧”……家长看似自信完美的回答,在周红五的分析下,透露着当下家庭教育的信息不对称和缺失。

  “各位家长,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只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原因,孩子为什么要在雨天出去玩?因为这么小的孩子骨头发酸,想出去透透气,跑一跑,而他要的答案都被忽视。”周红五强调,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关心孩子的身体,很多时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身体动来动去,那是因为他身体不舒服了。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倾听,让他们把话说完,不能站在上帝视角考虑问题。

  关心孩子,除了关心现在,还要关心过去,关心他的成长经历。而在家庭关系处理中要有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周红五表示,同理心是以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对方的立场感知对方,而不是同情心。“首先要换位思考问题,要了解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要让对方了解你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还要学会表达,我们要防止‘自以为是’的态度和灌输式的沟通交流方法,要让对方拥有温暖感和安全感。”周红五认为,认识了同理心,会有利于家长、老师们找到与孩子交流的方法,找到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途径。

  长达3小时的演讲结束后,家长和老师们受益良多。“早上讲座下来印象最深的,也是周教授重复最多的一句——要把孩子当人看!教会我要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面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的话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话,但都是他们的真心话。”路桥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对于本次家风与家庭教育论坛讲座竖起了大拇指,“请来的教授讲得很棒,让我了解了我女儿平时的想法,希望以后多开展此类讲座,让我们家长长见识。”

  幼儿习惯 正确培养

  当下,由于“万千宠爱于一身”,孩子们越来越“小气”的现象似乎成了通病。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成了众多家长所关注的问题。10月15日上午,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傅蕴慧为广大家长上了一课。

  “孩子‘小气’,从表面上看,是孩子气的表现,但从本质看,这种不懂得分享的行为习惯,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不利于孩子优秀品质的塑造。”傅蕴慧认为,孩子表现得小气、不会分享,首先说明孩子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如果这种自我的意识没有引导好,会让孩子离自私越来越近。

  在讲座中,傅蕴慧结合实例让家长们明了,教育孩子学会分享,需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孩子,不专宠不溺爱。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家庭成员,孩子是很重要的,但不应该享受凌驾于所有家庭成员的专权,该给孩子的自然要给,不应该给的就没必要什么都宠着。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自私。

  傅蕴慧举例,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分享。如在家里,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中,家长都应该实践分享的理念。家里的好食物,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分享,与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和食物都一人一份,以此让孩子养成这样的理念——“食物和玩具不是专属我一个人的”。

  “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将他的食物和玩具分给家人或别的小朋友,并且要让他知道,分享食物或玩具会让大家快乐。”傅蕴慧举例道,孩子在享用美食或者玩玩具时,父母可以要求参与其中,并且表现得非常高兴,也要向他表示感谢。长此以往,孩子们会明白,与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是快乐的事情。

  提问环节,一位妈妈提问道:“我家孩子在幼儿园会自己吃饭,还吃得很快,为什么回家就要妈妈喂呢?”傅蕴慧立即进行反问,家长随后给出答案:幼儿园有老师管,家里没老师管。傅蕴慧笑着回答道:“好,这说明她懂得了不同场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同时也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幼儿园不一致,或者说你们没有像幼儿园那样严格要求。”傅蕴慧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并补充道,“最近有不少家长在跟我交谈时,提到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表现不一样,担心孩子成为‘两面派’。”

  傅蕴慧表示,孩子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家长大可不必太担心。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知道家和幼儿园是不同的,爸爸、妈妈和老师是不同的,在家是可以放肆的,在幼儿园可不行,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意识,说明他懂事了。在幼儿园听话的孩子大多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孩子在幼儿园行为控制得越好,心理紧张程度会越高,回家后需要发泄——放松。

  随后,她以成人为例解释。成人也一样,在工作单位的表现和在家肯定是不同的,正所谓“家是避风港”“家是出气筒”……傅蕴慧提醒,如果孩子的很多表现,尤其是生活习惯方面,在幼儿园和在家反差太大,那么就要考虑,家长的教育是否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家长就应经常与老师联系,尽量做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培养其好习惯。

  家和家教 成果斐然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好的家风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如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受益匪浅。

  2014年,区委宣传部联合区妇联开展了“立家规、习家训、传家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通过组织推荐、群众自荐等多种形式推动我区家庭教育及家风建设。家教巡回讲座、“台州妈妈口袋课”公益家教微课堂的开展等相关项目相继实施,着力打造的普惠型家庭教育体系,也普惠着城乡众多家长。区、镇(街道)、村居(企业)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融合教育、心灵空间站、儿童保护等项目建立……家庭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气象,我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也被列为省试点项目。此外,家庭教育工作顾问团、讲师团、志愿者队伍与广大家长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影响深远。

  今年3月底,区妇联正式启动了家庭教育“百课万人”送教项目,以培育的社会组织——路桥区家庭教育研究会为承办单位,采用“线下+线上”互动模式,组织区内外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讲师团成员,重点向区域内乡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企业、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的家长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动家庭教育资源的城乡均衡化发展。

  线下,采取“菜单点课”模式,实现了供需的有效对接。组建了一支以区内教育专家为主、区外教育专家为辅的60多人的家庭教育顾问团、讲师团队伍,精心准备了79个家庭教育讲座专题“大餐”,制作成折页菜单发送给各地妇联和家长学校,并通过“路桥妇联”公众号持续推送。

  该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地家长学校和家长朋友的热烈欢迎。短短一个多月,“幼小衔接——良好习惯养成是关键”“如何让教养子女的过程更顺利”“做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等20多个课程先后走进各校。在讲学的基础上,各位专家还就家长们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受到了各地家长的一致好评。

  线上,开设“妈妈口袋课”,提供便捷的家庭教育知识体验。“妈妈口袋课”是台州市首家家庭教育公益微课和交流平台。同名微信公众号每天与关注者分享深度育儿好文和视频,并推出“工具箱”“免费资源”等子栏目,提供妈妈微智囊、育儿小视频、绘本、英文原版儿童、艺术创意书等海量家庭教育资源供妈妈们免费下载。

  此外,该同名微信群每周至少举办2堂公益微课,微课采用群直播的形式,家长入群即可免费同步收听专家讲座,错过直播时间的家长可以在群内实时回放。目前已建立“妈妈口袋课”微课群6个,共有2300多位家长入群。先后有阳光媒体集团主席杨澜、舞蹈表演艺术家谭梅、台湾超人气亲子教养专家薛文英等20多位家庭教育知名人士在微课堂上分享了家庭教育心得。

  策划 项 懿 执行 林蓓蕾 栏目编辑 项 懿 版式 刘慧华&梁 怡 校对 李承静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教育周刊·博阅
   第07版:教育周刊·博阅
   第08版:教育周刊·原创
让孩子在良好家风家教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