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人都能学会,想必学起来一定不会难。几乎是抱着“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冲动劲,我决定先从传统的糯米蛋糕开始学起,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面对日益渐高的气温,此刻的我有些想念糯米蛋糕的味道了。
如今,年轻人们大多都喜欢追求时兴的事物,做蛋糕时也不例外,选用的器材先进不说,采用的食材更是以一些进口高端货为主。不过,所制成的成品虽说口味独特、甜而不腻、细嫩柔滑,却也缺少一份能锁住味蕾的回味。因此,在两者的相互“较量”间,传统口味的蛋糕销量总要远远高过那些不断腾空出世的新品种。逐渐的,传统的依旧是大众的,而新兴的则更多地成了一种小众的高消费品。
既然决定学习制作传统的糯米蛋糕,那么,首先得为自己找个师傅,于是,百度当仁不让地荣登“教学界名师”榜首。所幸的是,制作蛋糕所需要的工具,家里倒也齐全——不锈钢锅、打蛋器以及一个小型蒸笼。说干就干,下班后,我匆匆赶到超市买来几个鸡蛋、适量糯米粉,回家开动起来。先取3个鸡蛋,打在不锈钢锅里,然后用打蛋器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要搅拌多久呢?一查百度,竟然要1个半小时!确定没有写错?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我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抱着钢锅,心不在焉地埋头搅拌起来。等到鸡蛋微微变色,俗称“打发”以后,加入白糖继续搅拌,直至白糖基本融化,再按照比例加入糯米粉,一边加一边搅拌至均匀。调匀后,端入蒸笼,用大火烹45分钟,待蛋糕发起呈淡黄色的松软状态即可出笼。
闻着浓郁的蛋香味,我忍不住伸出手指戳了戳胖乎乎拱起小身板的蛋糕,别提,还挺绵软,弹性也十足。于是,我立即撕扯下一大块来尝个鲜:咦,白糖放得太少,几乎尝不出一丝甜味儿,糕体虽说柔软,却入口即化,完全不给人品味的机会。这是怎么回事儿?实战经验告诉我,第一次的蛋糕制作以失败告终了。原来制作蛋糕要的并不是冲动,而是一种天赋,以及坚韧不摧的耐心。而这也是后来亲身体验专业人士制作蛋糕的全过程之后,才让我得出的一番结论。
而真要说到路桥街边小巷那些已然不多的售卖传统糯米蛋糕小店,其中有几家则是不得不提及的。十里长街上田师傅家的嵌糕店、磨石桥菜市场口的糯米蛋糕店以及原老马路冷饮店,这些店里的蛋糕味道着实不错。不过,原老马路的冷饮店中的蛋糕并非老板亲自制作,而是从别处订购来的,但滋味却是一等一的。店中的蛋糕分为黄色和黑色两种,黄色口味偏淡一些,与田师傅家的相类似,而黑色的滋味则要浓郁一些,不过两者的糯米粘腻感都是十足,软中带硬,特别有嚼劲。这里的“粘腻”可不是个贬义词,关于这一点,那些喜欢吃糯米食物的食客们一定深有体会,糯米蛋糕的美味正在于这份粘腻劲。价格也不便宜,由于在市面上越来越少见,小小的一块菱形状蛋糕,竟从原来的1元涨到了如今的4元。
至于磨石桥菜市场口的那家,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种类,外形呈正方体,戳上去软绵绵的,尝起来尤为润口。如今,一到节庆日子,许多家庭都会选择它来作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因此,在普通家庭餐桌上,这是尤为多见的。而依照这3种传统糯米蛋糕的外观,我给它们分别起了别名:黑乎乎、黄墩墩以及软绵绵。这些,你们可都曾品尝过了?
□南 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