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电影名称《人间小团圆》的时候,脑海里忽地飘来“郭敬明”三个字,我真的以为带“小”字的都是《小时代》啊,而这个系列的电影对我的荼毒之深,无法言传。但电影一开场,脑海里又立马转换为那部不能忽略的台湾电影《饮食男女》,所有的酸甜苦辣随着电影的铺陈逐一涌上心头。但曾志伟饰演的医生说着“吸气-憋住-呼气”的时候,我竟然不由自主地按照他说的话去做了。我知道,《人间小团圆》有着它自己的节奏,虽然它不是那么出名,虽然因为“反杜汶泽”浪潮造成票房遭遇重创,但它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港片,导演彭浩翔拍出了自己的味道。
虽然这部电影集合了小三、潜规则、整容、亲子鉴定等敏感话题,但这些话题电影诠释起来一点都不敏感,导演信手拈来地讲述这些事情,并且让它们完整地服务于电影的核心。或许,当某些影片津津乐道着小三的道德底线、潜规则的香艳、整容的是与非时,影片已经认定了这些事情在生活中的地位——它们或许已经和白菜价又涨了、自来水质量又不过关了等等一样,再也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
正因为影片不纠结于道德问题,所以反而能够简简单单地陈述一个故事。其实电影没有一个多么值得记住的故事,它更专注一件事情——让观众把自己融入电影剧情里。郑惠清的母亲去世了,但她耿耿于怀为何母亲不爱自己。她选择记住这些恨,以至让这些恨糟蹋了她现在的生活。郑惠清的丈夫邱健章天天下班都在纠结该直接回家,还是去小三家里。郑惠清的弟弟郑伟滔貌似尽了一个为人父的责任,但他却一直怀疑女儿容貌不像老婆和自己,而认为非自己亲生,内心充满苦恼。而郑伟滔的老婆,年轻的时候在韩国留学时整过容,却一直不敢告诉丈夫。郑惠清的父亲郑东在发妻过世后,和在夜总会工作的TA姐为伴,相濡以沫,却被儿子冷眼相待……其实电影本身比我讲述的要简单得多,根本不需要花费心思去理清其中的来龙去脉,就能够记得。道理很简单,你很容易把自己放在里面。
只怕有人要反对我了,我家里没有人在外面找小三,我和父母一直都相处得很融洽,整容这件事我从来都不会去碰,夜总会这种地方去都没去过,怎么可能和那里的人扯上关系……但你挤牙膏喜欢从底部开始,和你搭伴过日子的人却随便从中间挤上一下;你那刚刚上了年纪的父母,吵得比年轻时还要厉害,理由是母亲希望年纪到了就歇一歇,过几年清净的日子,但父亲却觉得还有劲,可以继续奋斗几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送他去英语补习班非得改成钢琴课……不是没有问题,只是有着不一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暗礁,让家这艘船行驶得并非一帆风顺。再加上偶尔的狂风暴雨,能求得不要“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已经算是另一种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
香港诗人廖伟棠在看完电影后写了一篇影评,大概说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香港的家书,真是一语中的。但从一个普通观众角度出发,这何尝不是导演写给观众的一封安慰信:你不必完美,我们都是带着缺陷跌跌撞撞往前走。实在走不动了,就歇一歇,看一看周遭的风景,一城自有一城愁嘛,何况我们都只是城里的人。
可怡常常半夜躲起来吃榴莲,那时候爸爸教她修电灯泡,因为像她这么丑的女孩长大后恐怕要自己修灯泡。电影最后,可怡问爸爸,她以后可以不吃榴莲吗?爸爸说当然可以。电影一心呈现奇奇怪怪的生活,却不回答为什么,导演执意用一串串的失焦镜头来呈现,却让人好想给他鼓掌。
觉得电影很棒,却只想对自己说sorry,答非所问不一定输给一问一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