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大地上,明亮却不刺眼,第二中心幼儿园的小型操场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队,左摇右摆地做着伸展体操,天真无邪的笑脸宛如落入凡间的小天使,美好而纯净。
然而,同样的天真烂漫,同样的活泼可爱,若不是他们耳朵上戴着助听器,很难想象,眼前这群孩子中,有一些竟是听力不及普通人一半的听力障碍儿童。
位于新安西街的第二中心幼儿园又名聋健合一幼儿园,由慈爱幼儿园发展而来,是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的下属单位,也是我省第一所县区级的聋健合一幼儿园,开办于2007年6月。
全园设有健全儿童5个班,听障儿童3个班,在院幼儿120名,其中健全儿童105名,聋儿15名。学前教育老师、特教共26名。
培养有声的语言环境
走进区残联服务中心,便时不时地听到孩子们欢快的嬉闹声,大楼的第三层是聋儿们的专属天地,可爱的装饰物或挂在天花板上,或贴在墙上,一幅幅孩子们创作的图画,一张张小小的桌椅和床,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间透着阳光的教室里,一位老师正握着一个小朋友的手促膝而坐,一遍遍地对聋儿的呼吸、听觉、语言进行一对一的反复练习,纠正小朋友的发音,小朋友也很认真,一次次地尝试着改进。
也就是因为这样,幼儿园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办园宗旨,仅仅三个聋儿班、15名聋儿,却配备了十多位老师,她们或是为聋儿从南京特别聘请来的,或是经定期省聋康学习培训的专业教师。
“聋儿听觉、语言能力的培训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在针对聋儿的教学上,我们一直不主张采用手势,让孩子摆脱对手语的依赖性,几乎是一对一的语训教学。”区残联副理事长戴晨告诉记者。
此外,幼儿园会定期对每一位小朋友进行一次言语测评,并做好相关的记录,以便更好地跟进教学进度和调整助听设备。
一年多来,幼儿园已有8名聋儿经过训练通过了省康复评估中心的康复评估,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和健全的孩子一样进入小学、初中、高中。
给聋儿搭建闪亮舞台
在教室的一面墙上贴着这样一段话:把甜美的微笑带给每一个孩子,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把尊重的语言送给每一个孩子,让我们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对于第二中心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如何抓住聋儿的心理,让他们摆脱自己不同于健全孩子的内心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聋儿的心理教育,我们不会特意地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们感到自己身体上的缺陷,而是努力让他们融入健全小朋友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展现自己的另类风采。”戴晨对记者说道。
无论是在平时的课堂上,还是每一次表演活动或是运动会,第二中心幼儿园的老师们总是鼓励聋儿们积极参与,让他们树立信心,站上属于自己的闪亮舞台,展现自己,绽放自我。
0-6岁是康复黄金期
不管是学习、工作都存在着一个所谓的最佳时期,聋儿的听力康复也同样有着这样的黄金期。
第二中心幼儿园园长周老师告诉记者,聋健合一幼儿园主要是针对聋儿进行抢救性教育,为他们的康复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加强聋儿与健听儿童的交流。而所谓抢救性康复,就是让聋儿在6岁之前借助助听器等学会讲话。6岁之后尤其是10岁之后,康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抓住孩子0到6岁这个康复黄金期,别因为不放心就让孩子一直呆在家里,而耽误了孩子的康复。
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也收获了累累的果实。目前,第二中心幼儿园已成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多媒体应用示范性单位,浙江省科研重点项目——幼儿教育研究协作单位,省级示范性听力语言康复基地,区职业教育学前教学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