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实验小学三(1)班 李梓灵
在那云度假村,体验陶瓷这项非遗文化的机会,像一块强力磁石,把我和妹妹牢牢吸住。妈妈笑着带我们钻进陶艺坊时,我满脑子都是即将诞生的漂亮杯子。
老师刚系好围裙,就端来一块灰扑扑的陶泥。只见拉坯机一转,陶泥在他手里像被施了魔法,乖乖地变成圆滚滚的杯肚,又听话地向上延伸出杯口,好像一个懂事的小精灵。我喃喃自语:“这有什么难的!”
可轮到我时,陶泥立马“造反”了!拉坯机刚转起来,它就挺着圆肚子左右乱扭,仿佛刚从泥潭里捞出来的泥鳅,怎么按都按不住。我越使劲,它反而越调皮——要么歪着脑袋往我胳膊上蹭泥,要么突然鼓出个大包,仿佛在嘲笑我:“偏不遂你的意!”手忙脚乱间,陶泥险些挣脱我的掌控飞出去,溅得围裙上全是泥点子。
“它在跟你闹脾气呢。”老师笑着握住我的手,“要轻轻哄它,不能硬来。”他教我用掌心慢慢托住陶泥底部,指尖像给它挠痒痒似的,轻轻地往上推。神奇的是,刚才还在“造反”的陶泥渐渐温顺下来,顺着我的力道长出了杯口,还收了收肚子。
装饰时,我故意给杯子捏了个歪歪扭扭的杯把,活像陶泥“造反”时疯狂扭动的形状,还在杯把上粘了一只活泼的小兔子。妹妹的杯子上,则趴着一只尾巴翘得老高的小猫,神气活现的,倒像是在模仿陶泥之前调皮的样子。
看着这两个带着“造反”痕迹的作品,我们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原来陶泥“造反”不是捣乱,而是想告诉我们:做陶瓷得有耐心,还要懂得它的脾气。现在,我天天盼着它们快些烧制出炉,到时候捧在手里,一定能想起这场有趣的“造反”记。
(指导老师 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