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小提琴吗?记者随机问了周边的一些普通人。很多人都下意识地反问记者:贵不贵?还有一部分人,不是怕负担重,而是担心找不到一个好的小提琴老师。
对于残疾人、贫困的农民工子弟来说,音乐更是似“空中楼阁”的事物,是很多这样的家庭承担不起的。而来自沈阳的国家一级演员、大校军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会常务理事宫伟教授却想告诉他们:如果真心想学,他愿意免费教授,这其中还包括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有些弱势群体连小提琴都买不起呢?宫伟说,他可以提供免费的小提琴。
记者不禁对这位和小提琴相伴了42年的教授,肃然起敬。
白日里的一场及时雨一扫路桥连日来的闷热,8月2日晚上,记者在路桥小学对面的雅歌琴行里,采访到了刚刚结束教学任务的宫伟。
从容不迫,温文尔雅,是宫伟给人的第一印象。现年50岁的宫伟,已经和小提琴相伴了整整42年。在如此漫长的年岁里,宫伟应该和小提琴合奏出很多故事吧?但宫伟说,8岁开始练琴,后来就是读书、考大学,到大学里当老师,一年后又“转行”进入部队,如今内退但热衷于传授小提琴技艺:“我的人生很普通,就像小提琴第二根弦发出的声音,很柔和。”但和宫伟聊开后会发现,他的人生时而像小提琴第一根弦发出的明亮声音,时而又像第四根弦般发出粗犷有力的声音。
练琴只为改变命运
1972年,宫伟年仅8岁,正是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岁。“城里青年都要去到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改造,按照我的条件,到年纪了肯定是要去乡下的。”当时宫伟的父母已经考虑到宫伟的将来了,怕他吃不了扛锄头下地种田的苦,如果能让他进入文艺队,演演样板戏,至少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吧?就这样,为了改变命运,宫伟被父母安排去学习“一技之长”。
70年代初期的中国和现在大不相同,别的不说,要给8岁的宫伟找一把适合他的小提琴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后来,他们是在一家寄卖店里淘到一把二手小提琴的,而且只有这么一把适合宫伟拉的小提琴。这把小提琴花费了宫伟父亲大半个月的工资,大概36元。当时宫伟还挺喜欢的,因为它会发出好听的声音。
但事实上,习琴的日子并不好过。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能够有机会学习小提琴的孩子本就屈指可数。宫伟的父母好不容易为他找到一个好老师:中央民族乐团的多涛教授。在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年代,宫伟挨了不少竹尺子,一下下全打在手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涛教他的那六七年时间里,宫伟打下了最扎实的基础。但命运向来是件奇妙的事,后来宫伟还和自己的老师成为同事,在辽宁大学传道授业共事1年。
在进入辽宁大学音乐系担任小提琴教师之前,宫伟还考进沈阳音乐学院继续深造。而在辽宁大学教书1年后,宫伟再一次感受到命运的奇妙,他考入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担任小提琴演奏。正是在部队里,宫伟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样板戏。“原本父母送我去练小提琴是怕我到乡下吃苦,等我学好后,整个大环境完全改变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夜间吹遍了祖国大地。”宫伟说,自从进入部队后,他的人生完全打上了部队这个烙印,20多年来参加过上万场全军文艺汇演,并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音乐可以培养性格
今年3月,宫伟踏上了台州这块土地,目前在椒江的知音琴行和路桥的雅歌琴行开设了小提琴学习课。而在此之前,他的足迹早已踏遍深圳、南京等地,教出的孩子更是不下几千人。
“如今早已不是‘严师出高徒’的年代,要想孩子们听你的话,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宫伟尤其擅长教学,他还向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阮意舒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仅跟着宫伟学习2个月的小提琴,已经是中等水平。为何?并非阮意舒天资聪颖,而是家里能够配合老师教学,天天引导孩子练琴,每天坚持练习2个小时。“孩子的注意力不会超过半个小时,所以要摸准孩子的脾气,根据她的喜好来引导。”宫伟如是说。
在宫伟看来,学习一项乐器并非仅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培养孩子的性格。“勤能补拙、持之以恒、训练孩子的集中力等等,孩子的性格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完善起来。”宫伟说,这一切都建立在正确的学习上。
宫伟来台州后,除教了一批孩子,也劝了不少孩子“转行”。“有些孩子已经在别的老师那里练琴一二年了,却连个谱都不认识,错误练习的方法也固化了,已经没有办法再调整过来。”宫伟说,我不能让这些孩子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因为孩子的时间是用金钱都买不来的。
“来台州我还发现,80%以上的小提琴都是贴着胶布的。这些胶布是干什么用的?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对准指法的,这就导致孩子靠眼睛来练琴,而不是靠耳朵,练得越久耳朵沉睡得越久。”宫伟直言不讳,直接指出台州大部分小提琴练习者都是有问题的,而这完全不是孩子造成的,不应该让他们来承担错误。
拉出最美的声音
为小提琴爱好者答疑解惑之余,宫伟的身份是国内少有的“小提琴鉴定师”。每个星期小提琴厂家都会寄十几把琴给宫伟,通过他的调整和对音色的辨认,为小提琴定价。
在宫伟家里,有着十几把常人从未见过的调琴工具,像调整音柱(被喻为“小提琴的心脏”)的工具,就长得有几分古怪。如果你就此以为调琴最重要的是这些工具的话就错了,其实这一切,都离不开宫伟那双灵敏无比的耳朵。一拉响小提琴,宫伟的耳朵就能辨别这是把欧料还是用川料制造的琴,用了几年的木材,木材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如此,他能够为每一把都独一无二的小提琴找到自己的身价。
不管去到哪,都少不了2把小提琴伴随宫伟的左右,而陪伴他年岁最长的小提琴,是上大学那会花了3万元买的一把欧洲二手琴。这把欧洲古典琴,已经有整整100年的历史,它的音色也越来越臻于完美。“这把琴现在少说也值个30几万吧。”宫伟说,他自然不会出手这把陪了他30年的琴,但碰到知音的话,不排除会送给他。
而在记者看来,宫伟现场拉的那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缠绵动人,他诉说的一番心愿更让人肃然起敬。“对我来说,赚多少钱的意义并不大,我更愿意做些公益的事。”宫伟表示,他正在寻找残疾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及贫困的农民工子弟中想学小提琴的人,不仅免费教授,还可以赠送小提琴。“在南京的时候,我就教过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王垒,他天天坚持学习,遇到下雨天不方便来就给我打电话,我就开车到他家里教他。”宫伟还表示,他希望能够在当地多多参加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