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定格在2013年8月9日。
那个总在为社区群众服务而不倦奔走的身躯,可以有时间躺下歇息了,永远地歇息了!
8月9日,省三等治安奖章、省“五十佳”创业新星、省首届优秀平安志愿者、省人普先进个人、市优秀共产党员、金清港社区党委书记陈定华,因积劳成疾,罹患淋巴瘤,永远地离开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和无限眷爱的父老乡亲。
67岁,社区工作30年。在他的生命轨迹中,找不到惊天动地的壮举,听不到气势如虹的豪言,只有默默奉献,只有甘为人梯,只有使命担当。
从7月12日去杭州诊疗到8月9日与世长辞,他走得是那样的匆忙,金清老街的石板上还留有他走过的气息;办公室的电脑里还有他7月份的工作安排。
尽管他已匆匆离去,但他依旧活在老百姓的心中:出殡时,哪怕是凌晨5时,还有上千名百姓自发为他送行;追悼会上,他的老搭档——社区主任陈国庆亲切地称他为“大哥”,社区居民称他为“小巷总理”。
社区工作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我愿为它贡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陈定华曾对自已说
“我们天天劝你到医院,可你始终牵挂着社区的工作,直到7月11日下午,你用微弱而深沉的长音在喊我,我们才把你扶出办公室。”8月14日,陈定华的追悼会上,陈国庆的一番话,让现场的很多人泪流满面。
“社区工作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我愿为它贡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1983年,陈定华当和平居委副主任时给自己定的调。这一定调,他坚持了30年。
据陈国庆回忆,7月11日下午,她在办公室写总结,突然听到隔壁办公室“哐当”的一声响,随即传出了老陈微弱的呼喊声,她赶紧跑过去,只见他从沙发上摔下来,双手扶在椅子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实在太累了。”就这样,他被陈国庆扶回了家。
“其实,那时,他已深知自己有病在身,就是简单地吃一些药片,拖着不进医院,怕影响工作。”陈国庆悲痛地嗔怪道。因为,从6月份起,陈国庆就看到老陈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虚弱,人一天比一天消瘦。
到了7月份,老陈已每况愈下,瘦骨如柴了,陈国庆就经常劝他去医院看看。
陈国庆说,当时,正值金清省级卫生镇复评,金清港社区位于金清主城区,是创卫的主战场,老陈在一次社区干部会上坚定地说:“省级卫生镇复评工作5年一次,镇里好不容易获得这个称号,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忽而丢了这顶帽,等复评过去了,我一定听大家的话,去好好检查身体,但这期间,你们谁也别劝我放下社区工作。”
随后,老陈顶着烈日,挨家挨户动员社区群众参与到卫生镇创建中来;亲自带头开展大扫除、拔杂草。
直到7月11日下午,实在挺不住的老陈才同意去杭州医院检查。
第二天,他被查出患了淋巴瘤,需要住院治疗。
7月12日晚上,陈国庆接到老陈的电话,电话那头,声音很微弱:“妹子呀,我要在杭州住院一段时间,你要带好12位姐妹,有你们在我什么都放心!”
7月13日一大早,陈定华又打电话给陈国庆,一连问了创卫情况、孤寡老人走访等5个问题。
陈国庆清楚地记得,7月12日是星期五,8月9日也是星期五,在这整整4个星期里,老陈经常要打电话或叫家人发一个信息,关注社区里的事情。
8月13日一大早,陈国庆从老陈女儿手中接过一张遗言“清单”。林林总总近10条遗言,全是对社区里的琐琐碎碎,东家事西家事的叮嘱。
陈国庆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立刻召集其他12名社区干部,召开了一个遗言落实会。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做好老陈交待的事。”陈国庆说。
千金难买邻里情,邻里之间就是要以诚相待,以心换心。——陈定华曾对群众说
知道陈定华去世的消息后,社区里87岁的困难党员梁梅菊,已伤心好几天了,把陈定华视作儿子的她怎么劝都不肯吃饭。
“她怎么能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呢,要知道定华在去杭州检查身体的前几天还提着水果去看望过她。”金清镇纪工委副书记罗邦恩说。
可这就是事实,陈定华走了。可他对居民说的每一句话都还在大家耳边亲切回荡。
“我们是一个社区,一个大家庭,千金难买邻里情,有什么我能为大家做的尽管说,我一定尽力而为。”陈定华经常这样对居民说,他更是这样做。
39岁的四川籍新路桥人倪玉琴特别清晰地记得,10年前,自己出现难产,去医院途中,随身携带的存折不易而飞,这事被陈定华知道了,情急之下,他主动与医院联系,帮助安排手术并垫付医药费,使她的宝贝女儿平安降生。因此,她把孩子取名为王金晶,寓意是“在金清出生的结晶”。此后,她逢人便说社区的好,还主动承担了外来人口计生宣传工作,成为外来人员自主管理、配合当地政府做好计生工作的典范。
老人协会会长陈度梅感叹,从今往后,老人协会的电视机坏了,定华不会再随时过来修了。今年83岁的陈度梅老人跟陈定华既是邻居又曾共事过,他说陈定华给他的感觉就是热心、耐心。
陈度梅老人回忆,陈定华在做社区书记前,开过一间电器修理店,老人协会的所有电器基本上都是他修的。“电视机坏了,他叮叮咚咚帮你修;电灯泡坏了,他也搬张凳子过来给你换。”不但如此,领居家的电器坏了,只要他知道,都会主动上门免费维修。而他也是社区里困难户和孤寡老人家的24小时免费电器维修工。 (下转2版)
(上接1版)寒风凛冽中,他看到警务室协警梁啸没披大衣,连忙脱了自己的大衣为他披上。第二天,还上街为他买了件新大衣送到他办公室。
28岁的陈某设赌场被判刑,因欠有高利贷而外出避债,无法呆在本地,留下一个3岁的孩子天天在家盼着父亲。老陈得知后,马上联合相关人员,多次帮助协调借贷人,最终达成免计利息、分期偿还欠款的协议。不用再东躲西藏的梁某对老陈的无私帮助感激涕零。
居民施招生,左手残疾,生活有困难,他想着帮他安排工作,解决他的生计问题。城区的名泰摩托车配件厂是个社会福利企业,陈定华随即上门去找厂长,厂长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最后答应让施招生到他厂里上班。
社区工作人员有14位,陈定华是惟一的男同胞,他虽是领导,也是大哥。每当看到大家的办公室没茶水了,他就自己为大家烧水泡茶;每当大家完成一项高难度工作时,他总是竖起大拇指,夸奖夸奖。
“他总是这样可亲可敬。”倪玉琴说,是他让她感受到了金清这座小城的暧度和爱意。
一件实事胜过一万句空话,做社区工作要细心和用心。——陈定华曾对同事说
昨天,陈国庆和几个同事在整理陈定华的办公桌时,一个个声泪俱下。他的电脑桌面上,还有一份未写完的创卫计划书。
“他总是这样细心和用心。”陈国庆说。2009年组建社区,陈国庆和陈定华成为组建后金清港社区的一对搭档。从耳闻到目睹,陈国庆对陈定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她说,很多工作,老陈总会创造性地开展,探索工作方式方法创新。
从原来的7个居委合并成1个,这个“家”越来越大了,总人口9000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社区。东家生活有困难了,西家婆媳又闹别扭了,陈定华总要经常走访,细细过问。
社区工作很琐碎,在他看来,掌握这9000多人的基本情况,让每个人在这个社区里过得开心和舒心,对民情了解很重要。他组织带领社区根据地域重新组建7个人数相当的单元网格,每个网格由2位同志负责,社区干部里14个人,刚好两人负责一个单元网格。
“分网格便于管理和服务,责任到人。”陈国庆说。后来,老陈又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网格的人口结构和特点,组建了7支服务队。比方说,第一片区,党员医生较多,他就组建了一支医疗志愿服务队,每月安排一次上街义诊,服务全社区居民。 “那年的全市‘区域化党建、联动式服务’现场会还放在我们金清港社区开呢。”时至今日, 陈国庆仍感自豪。
老街里的街心公园,哪怕是仲夏的午后,依旧有前来纳凉的人,晚上更是如此。
几棵苍劲的樟树下,几个群众正在伤心地回忆老陈的过去,念叨他的好。
居民应荷兰就是其中一个,“现在感觉很内疚,12年前,对他不理解,我还当面骂过他。”当天,她对自己过去的言行后悔不已。
应荷兰说,以前这里是附近群众杂物的堆放点、外来民工的垃圾场,老陈想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派人专门清理和打扫,但治标不治本。有一次,老陈在电视上看到大连有个地方把垃圾场变公园的报道,随即学来。
接下来,他一个人走机关,跑学校,多次找镇领导提建议,多方筹措资金,终于叨泥筑巢似地凑起5万元钱,成就了这片新绿。“那时,建公园的社区不多,到我们这里参观的人可多了。”应荷兰说。
老街有很多木头结构的老房子,为了减少隐患,他就组建了一支护卫队,安排人每天21时至凌晨4时巡逻。“这实际上就是现在大家都在做的巡逻队的前身。”陈国庆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定华虽死犹生,仍活在人民群众心中。 这一生,他用生命在践行承诺。

